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微笑禿斑


自從我受傷之後,當初比拳頭大的腫塊,
漸漸縮小,留有當初那個被膿血墜穿的傷口。
說來很奇怪。
傷口沒有結痂,
但就由四面向中心的傷口圍攏過來,
漸漸長出皮來,
但最中心的傷口,卻一直沒有長毛。
那個範圍像一粒蠶豆,
但呈笑笑U型,
滑溜溜的留有本身的斑紋,
但卻就是沒有毛。

近日,小黑黑主人和噗噗的主人,
都同時留意起我的傷口來。
小黑黑主人說:沒關係啦,有傷疤才是有歷史有戰蹟啦!
噗噗的主人則說:禿班好可愛,像笑笑咀!
看來兩位真是好心腸的人啊!

回家,我們來搞一個新意思,
成立一個微笑禿斑基金會,
哈!主要是幫助那些被黑犬攻擊而留下禿斑的花花烏頭犬,
初步請我姐姐烏嘴先捐款,
定期舉行枯葉禿斑派對,
節目當然是大吃一頓了!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山苦瓜


長出雌花來了!

雄花

買了個有機苦瓜做菜,
將它的籽泡水,結果發芽,
種在陽台,即使不能種出瓜,
也可以為西曬陽台的花草擋擋陽。

下種的日子已相當熱,快七月了。
上周看到許多花蕾,
但就是不開花。
颱風瑪莉亞來的時候,
將他移到後陽台,
竟發現開了一朵雌花,
卻沒雄花開了,
即無法授粉!
以為這棵苦瓜是不能繁殖的品種,
遮蔭好了。

沒想到前天下了一場大雨,
溫度比之前天天三十三度的酷熱猛曬天氣稍降了一兩度,
竟然見一雌一雄的花開了!
接下來還多開了一兩朵,
看看會不會成功吃到陽台山苦瓜。




無花果

在宜蘭買了這棵無花果,
買的時候是冬天,
只有長長的禿枝呈椏杈狀。
經歷了一個夏天,
只長葉,沒結果。
冬天搬家了,為方便搬運,
把大枝砍下來,
到淡水來過第一個夏天,
結了果。
第一批果都又細又硬,
而且都不平滑,表面棱角突起,
突然有一天,兩粒果子膨脹大起來,
但就是不變紫色!
應該是中國的無花果,
用來煲湯的那種。
終於把第一趟的無花果收穫,
做了焗鴨胸。
做了菜之後,
味道和做蛋糕的外國無花果無大分別,
就是賣相沒有外國的無花果吸引!
哈!說是崇洋也沒辦法!

三月,急不及等長出葉與果。
未免太急進,這些果子都沒長大。
禿枝一下子長滿葉
 
長大了!
  

終於有兩粒無花果長大成熟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綠光


在台大四年,
最特別的事,是一個不喜歡看電影的人,
因為校內經常有免費電影欣賞,
加上鄰近的三軍總醫院天天有免費電影供病人欣賞,
由於往往不滿座,
就以極便宜票價開放給居民欣賞電影,
好像是二十元台幣?
而台大學生就成了主要觀眾。
結果,四年下來看的電影數目,
已多於這四年以外所看的電影數目。

記得有一齣電影叫「綠光」,
電影內容完全忘記,
只記得結尾是海邊日落,
鏡頭影著將墜落海平面的太陽,
女主角終於看到她渴望已久的綠光。
完場,
同學們互相問:你有看到綠光嗎?
大家一面茫然!
也許,是片的質素不好,大家看不清楚吧。

近三四日,
颱風圍繞台灣周遭,
淡水連日高溫酷熱,
晴空萬里,黃昏的夕陽更是精彩,
有時上演火燒雲,
沒想到,更出現了傳說中的綠光。
綠光是太陽將升出海平面或沉落海平面時,
發出的一個綠光,
要在天氣晴朗能見度高時才有機會看見。
這次拍攝者連續三天在淡水拍到綠光,
我雖然未能親眼看到,
但在FB上看到照片,相當精彩!
也終於知道真有其光,而且在淡水發生!

以下是台灣氣象局主任的解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073258422685063&set=a.106191752725083.11943.100000027774499&type=3&theater

綠光拍攝者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yuping/posts/2028585707154579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杜鵑啼血

杜鵑,因著他的長相與叫聲,
古來被賦予神秘而哀戚的詭譎形象。
有一年,我想栽一盆簕杜鵑,
我媽說:不好!杜鵑啼血,意頭不好呢!
當下我覺得我媽也蠻有創意呢,
古代詩詞中,
說杜鵑啼血的不是杜鵑鳥嗎,
她幹嗎一下子株連到杜鵑和簕杜鵑(九重葛的別名),
都不建議種。
結果,我查了一下,原來我老媽對了,
古人把杜鵑血紅的口腔與徹夜的幽鳴,
與剛好在春日盛開的杜鵑花連結起來,
覺著杜鵑花瓣內那幾點深紅色的斑紋,
活脫脫就是杜鵑夜啼不休,
積勞成疾嘔血而成的噴血斑紋!
所謂血濺杜鵑紅!
深深覺得我媽比我有文學修養!
古人看來和今人一樣,
杜鵑聲易聞,但行蹤難見,
尤其四聲杜鵑,在坪洲徹夜聽到他幽幽地鳴,
其實白天也有鳴叫,而且發現他是邊叫邉飛,
聲音在空中遠遠近近飄蘯,
想一看他真貌,
實在不易。
所以古人對杜鵑聲有很多描繪與寄情,
杜鵑聲裡斜陽暮,蕭蕭暮雨子規啼,
卻鮮有人對杜鵑托蛋的事描繪。

2018/07/18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淡水火燒雲


昨天下午兩時許,
在淡水華南銀行的電子溫度計,
看到溫度在36-38度間跳動,
有夠熱。
今天午後本來是陰天,
傍晚遛犬時正上方不少高積雲。
太陽沉下去原來不是戲肉,
好戲是日落後,餘暉影照天際的雲層,
金光粼粼,太壯麗了,
快門又是按不停。
還是那句,每天影啊看啊不會膩!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彎彎新月

颱風過後,
沒有半點喘息機會,
天氣馬上變回炎熱。
每天三十六七度高溫,
天空藍得發紫,
沒有六七點太陽仍然刺眼,
今天,晚霞下彎彎如眉的月亮已開始滑下,
還有一點點反曙暮輝。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紅鳩

有別於香港的斑鳩鳥況,
香港最常見的是珠頸斑鳩,
數量不少的珠頸斑鳩整天在姑姑--姑姑--叫。
台灣常見的是紅鳩(火班鳩),
分別就是頸上的不是點點的珠頸斑紋,
而是一條排列成横紋。
此外,金背鳩(山班鳩)也比香港常見。



黑喉石(即)----大自然的約定



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黑喉石即,
是在塱原。
一棵路邊的小秃枝,
弱得不能再弱。
石即就站在枝上,
黑喉石即的名字叫siberian stonechat ,
顧名思義,他來自極北極寒的西伯利亞,
而其叫聲就像兩粒石頭在摩擦的聲音!
從樣子到鳴聲都很好認,
而且他有個定點站立的特性,
飛出去捕捉昆蟲,
然後又馬上站回原位,
很好記認。
自此,每次去塱原都見到他。
冬去春來,翌年的冬天,
又見他立在同一枝頭,
那個約定何其堅定,
小小個子飛越多少萬里路程,
何其奇妙,
只要你那株小椏枝為他留下,
他不會爽約!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2018侵台第一颱

颱風前夕,天空乾淨而靛藍
由宜蘭搬到淡水來,
說為了逃避颱風也不為過。
2015的兩個強勁颱風蘇迪勒和杜鵑,
再來2016年的梅姬,
2017年是稍好,第一個說不來又來了的尼莎,
後來說來卻終於不來的泰利!
每次颱風由形成開始就開始擔心。


沒想到,搬到淡水來,
第一颱瑪莉亞,竟預報以西北颱的姿態襲台,
所謂西北颱就是西而東由基隆與彭佳嶼間通過,
不登陸,
這種風將為北部地區帶來強風豪雨,
然後北部地區會吹西北風,
海水與雨水順風勢自淡水河口湧入。
聽來好像已很夠了!
淡水正正位於台灣的西北角!
天啊!
於是趕緊清空陽台植物,
為了防狂風將落葉吹來阻塞去水孔,
於是做了個筲箕,
有人是用舊風扇罩的,
我們沒有舊風扇罩,只好用筲箕。
上面加一包泥壓實。
空空陽台上這個裝置,好像很有點蠱惑!
有人問:是用來鎮風的?

結果,瑪莉亞被形容為最佛心的佛系颱風,
首先,她速度夠快,令挾帶的水氣不致於太多,
第二,她在靠近台灣時由強颱減弱為中颱,
最後,她在靠近台灣上方最關鍵時刻,路徑稍為向北跳了一小下,
在彭佳嶼以北通過,
十級暴風圈因而沒有掃到台灣陸地,
風雨量大減。
最好玩是,她的路徑在通過彭佳嶼以北後,
又稍稍南回,
跌回原先預測的路徑,
但已過了台灣最北端,台灣安全了!

於是,我把這個防落葉排水藝術裝置命名為「定風波」!
蘇軾「定風波」最後一句是: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對,這法器就是對颱風吼叫: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看來像法器的DIY防落葉排水罩

颱風前夕太陽超級歹毒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噪鵑----你這刹那在何方

黑袍子、淡綠色嘴喙、血紅眼睛,很酷的外型!

原來,除了中杜鵑在台灣較常見,
其他鵑科鳥都是迷鳥,
難怪,在宜蘭和新北淡水,沒有噪鵑的影蹤。
噪鵑在香港多的是,
不見其影,總聞其聲,
尤其在春暖之時,
其高吭囂張的鳴叫,
近年更引來部份市民的投訴!
這種人太可怕了吧,
竟然容不下一年中才叫那麼個來月的自然鳥聲,
何其自大狂妄!

鵑類的鳥就是這麼有趣,
完全可以套用最老土但又最真實的金句:
「大自然真奇妙」來形容之。
為數不少的鵑科,
叫聲各有特色,
噪鵑最不修飾,
一聲比一聲高昂、急速。
在香港是常見鳥。

四聲杜鵑的叫聲,用粵音聲調是貼近「平上上去」聲調,
前台長填上「家婆打我」,台灣則以「不如歸去」填入,
一貫台港風格,一個是周星馳的扺死風,一個是瓊瑤的文藝風!
四聲杜鵑的聲調很溫婉,不像噪鵑的激昂,但會徹夜不停。
在坪洲常聞其聲。

八聲杜鵑的鳥蹤比較罕見,
八個音節是「平平平平 平上上去」的,
是田裡的蟲蟲殺手,眼神凌厲殘酷,極具鵑的特性!
難得在塱原曾睹其真貌。

叫聲各具特色不在話下,
最為人樂道的是鵑科的托蛋行為,
不少鵑科的父母都會把蛋下在別人的巢中,
生而不養,很會計算吧!
在香港最常見是將蛋下在椋鳥的巢,
最經典的是一張外國圖片,
一頭剛孵化出來的小鵑,用力把寄母的蛋推出巢外,
確保自己夠食物。
也說鵑母會在偷偷下蛋時叨走巢內的鳥蛋。
這些行為未親眼目睹,
但曾經在坪洲窗外大樹,
見椋鳥巢中冒出黑色噪鵑BB。

一身麻花斑點,是雌性噪鵑

紅頰獴




2011年在米埔拍的,
觀鳥的同時,幸運碰上紅頰獴,
而且今回不只一隻,
有為數三五隻出現。

WWF的資料介紹,
米埔自然保護區內有超過20種哺乳類動物,
包括鼠類、蝙蝠、豹貓、豪豬,香港為數稀少的歐亞水獺,
還有這個紅頰獴。



候鳥天堂----米埔自然保護區

潮汐對了,候鳥就成千上萬的在泥灘上出現。

人在台灣,很想念很想念在香港的鳥!

2006年,報讀了綠田園的生態導賞課程,
也參加了觀鳥會的活動和課程,
開始了觀鳥的旅程,
轉眼竟已是十一年光景。
離開了香港,真正體驗到上課常常說的:
香港是個生物多樣化的地方,
小小面積,物種的數目卻相當可觀,
而且我們就住在保護區與效野公園旁邊,
要看鳥,不用跑太遠,
雖然當年覺得由坪洲跑北區及米埔真的有一段路程!

要觀鳥,當然不能不入米埔啊!
而且不是參加一天遊那種,
於是,指定動作,
成為香港觀鳥會會員,
向漁護署申請米埔禁區許可證,
這個證只能進入米埔保護區,
要再進入泥灘的鳥屋,
就要成為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會員,
再以上述兩個會員資格,
向警務署申請進入泥灘禁區的許可證。
萬事俱備,亦毋須等東風起,
只需看看潮汐漲退,不同季候有不同的鳥類在等你,
當然還要靠點運氣!

去過米埔的人,十居其九都覺得沒甚麼好看。
鳥?沒看到多少啊!
的確,假如你不是有一對觀鳥眼、有觀鳥的知識、有觀鳥的興趣,
就這樣匆匆走過,真的沒怎樣,
加上長途跋涉,入場費用也不菲,
在普通人來說,米埔不會在他們心目中留下甚麼印象。
我生平頭一趟去米埔,
就是新雅的年代,
就一次公司旅行吧。

開始了觀鳥的旅程,
很快,你會有一雙觀鳥的慧眼,
而且和鳥開始有點緣份。
即使,我這種不求甚解的人,
只求認大類,不求分細名,
也會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鳥!
說來有點詭譎,
嘻!說的是真的,熟能生巧,
不是陰陽眼,
事實是,眼不見的不代表沒有,
也不是眼力不夠,
只是一般人日常步伐太快,
屋住空間太狹窄,
窗外能見天空的也不多,
才不知身邊有多少生物與你同在。

大大隻的銀鷗!


關於米埔:
在1995年被劃為國際重要濕地,由於位處在候鳥遷移的路線上,
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此作中途休息或渡冬之地。

米埔自然保護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
https://www.wwf.org.hk/whatwedo/water_wetlands/mai_po_nature_reserve/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未遺忘的觀鳥時光

離開香港四年,
很想念那段在米埔蹓躂的日子。
米埔地處邊境,
開始觀鳥時,住在港島南區,
後來更搬到大嶼山,
之後更住到坪洲去。
果真是由國境之南到國境之北呢!
跑一趟米埔的起動力還真要相當高,
單車到碼頭,碼頭到香港,
隧道巴士到元朗,小巴到米埔,
然後,然後還得從巴士站走路到米埔入口。
到了米埔林禁區入口,
事情還未了。
觀鳥啊,當然還得在米埔內走透透,
要入泥灘的話,就更遠。
還要揹著望遠鏡及攝影機,
冬凍夏熱!
夏天在泥灘鳥屋內,
少點耐力不行,想暈,
泥灘的汙泥說真的是臭啊!
相對起來冬天比較好,
多備一杯熱水與食物,
靜觀鳥況。
想起米埔的日子,
點唱這首歌:閃亮的日子!




艾草與紫蘇

 剛過去的夏天熱死了!也許植物都覺得快熱死, 於是就開起花來,盡地一鋪?  艾草的花很茂盛,有如鋪了雪的枝葉!       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