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颱風模式是:
泡麵、瓶裝水、儲水桶。
當然還有平日已備的電筒和蠟燭。
以備停電停水之用。
颱風模式在小時候可能也曾經出現過,
但這都不是我們小孩子的事。
記憶中小時候的颱風天,
小孩子當然不識愁滋味,只道颱風天不用上課,
有機會一家人窩在家中,
還有豆豉鯪魚或午餐肉罐頭吃,真高興!
至於大人們趕在颱風來臨之前,
忙著買食物儲糧,這些事都與小孩無關似的。
自有記憶的童年,已住在公共房屋,
所謂的已經「上樓」,
父母就不用擔心居家安全的問題了。
聽說,上樓前我們住在木屋區,
颱風天屋漏逢夜雨已是小事,
最怕是屋頂被強風掀走,
鐵皮屋為颱風所破才是可怕。
溫黛颱風就是我的父母輩那年代最惡名昭彰的颱風,
颱風天住木屋,那經驗一定很可怕。
六七十年代,颱風及豪雨帶來的山泥傾瀉災害,
更是觸目驚心,也是那個年代的痛。
隨著香港的極速發展,
老舊建築加速淘汰,
木屋的數目減少,
颱風災害漸趨緩和。
而密集的樓房,
似乎亦令風力不再那麼明顯。
近年防颱模式,在香港已用不上,
許多住城市旺區的香港人,
快要忘記颱風的真面目。
來到宜蘭,面對太平洋直撲而來的颱風,
更甚時動輒都是強颱,
平原上高樓不多,空曠無比,
風力格外強勁!
這刻才明白香港的地理環境如何得天獨厚,
才明白以往地理課上講的天然屏障!
可惜,命運使然,
香港這個人人口中所謂的福地,
敗在人禍中!
++++
7月30日的尼莎颱風,可真是來得突然,
本來看著預測是往台東,
結果一直修到花東,
氣象局從未發表過有可能去宜蘭,
但看路徑卻一直偏北走,
氣象局始終沒將預測調整,
沒想到突然發現颱風已然來到家門,
最後竟然在蘇澳登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