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紅乾蔥頭

其實不知為甚麼要種蔥頭,
在惠康挑了一包快要長出芽來的紅乾蔥頭,
把他埋在泥中,
分別栽了在農田和天台。
紅蔥頭長出翠綠的蔥葉,
挺直的蔥葉上還長出一個球形的白色花,
無數小花聚生而成,
沒想到支撐著花球的蔥葉相當挺直,
最長的一枝有呎多,
而且花兒歷久不衰,
相當特別。





田𥚃的蔥花長得更大更茂盛。

蔥花成為田間的點綴。

春田花花

許多蔬菜都有著美麗的小花,
除了芥蘭和菜心外,
只因許多都必須在開花前收割,
而看不到開花的時刻。

去年(2011尾,2012年頭)冬天,菜季過後,
春暖時節,天台農夫將幾株蔬果植株留起來,
由他繼續開花,
這些蔬菜開花後,
就過了收採期,不能吃啦,
但就可以觀賞一下他的花朵,
也讓小蜜蜂多一個進餐機會!
奢侈啊!

茼蒿是菊科植物,會長出美麗的菊花!

西蘭花生長期長,好不容易才長出一個小小的西蘭花,過期不採,由他開花。要賞這個西蘭花的花朵,犧牲可大啊!

蘿蔔長花了,根的營養都耗到開花結果上,成為花心蘿蔔,所以開了花的蘿蔔就不好吃了。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前屋主與花


前屋主送的花,有國蘭與茶花。

國蘭是DB前屋主送的,
是我學國畫時第一節上課學畫的國蘭,
屋主送的那株會開白中帶淡綠的花,
清淡到不能再清淡!
據前屋主留下的一張描述,
這株蘭花有個好型格的名字:鐵骨素心蘭。
更好笑的是,屋主鑑於我們沒有跟他討價還價,
對他的房子又讚不絕口,
覺得我們很是豪爽,
實女中豪傑也(大笑三聲!)
於是就送了這株國蘭給我們作入伙誌慶。
蘭花每年都會開花,至今繁衍為兩盆。

數月前,
現居PC的前業主、同時也是我們的鄰居,要搬家了,
將天台的兩盆茶花送給我們,
實在是托孤吧!
據說茶花是從龍仔悟園拿回來的,
一盆紅花,一盆是白裡泛著淡紅。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由人家的三樓天台搬到自己的天台。

和一貫茶花一樣,
花苞總是掛滿樹,就是不肯開,
還每天掉花苞。

有天到陳平記買東西時,
順便問老闆如何解救,
老闆說:茶花不能搬動,
也不能太多水。
花苞會掛在枝上好一段日子(半年),
到冬天才開。

於是給茶花制水,
近日有一兩個花苞稍稍肥大,
更吐出點點花瓣,
到底會否開花成功呢?

茶花和迷你跳舞蘭,
成為兩盆萬眾期待,
苞滿枝頭,

卻未肯綻放的花朵。


掛了近三四個月的花苞,終於吐了點點紅瓣的影子!

等了近半年,茶花終於在一月份開花了。千呼萬喚,又大又紅的茶花,三日就凋謝起來。凋謝的過程同樣相當漫長,少說也有兩三個星期,還掛在枝上。奇!



二月底,白色的茶花也開了,枝、葉、花密得不得了,花形花色都相當美,難怪花主將花送給我們時,面露不捨之色!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蘭花開花了

難怪這麼多人愛種蘭花,
皆因蘭花總會定時定候每年開花,
花朵亦長時間不凋謝。


去年在繽紛買了兩盆嘉多利亞蘭,
其中一盆今年又再開花了,
一個早上看到葉片上一條幼長的東西,
乍看以為是蟲,
還以為天台的菜青蛾蟲竟然連蘭花也啃,
看清楚是花蕾,
才不過一星期左右,
就綻放開來了!




相比起來,
另一盆迷你的跳舞蘭開花的經歷真是漫長,
由出現長花的花莖,
至今已近三個月,
花蕾還在形成中!

未知花期!


至於這盆約三年多前在東涌街市買的蘭花,
也每逢仲夏開花,
開得頗為茂盛。



而DB前業主送的國蘭,
也會在冬春之間開花。



古蹟建築

話說半年前離開了風景不錯的學校,
在灣仔駱克道呆了三個月,
有趣的是,在一個佛教機構工作,
是我一生中首次在熱鬧如此的地區工作,
儘管我在東記那種報館工作,
也未曾出入過有芬蘭浴場、麻將館、夜總會的大樓,
偏偏我在這個完教機構工作,
造訪高僧的淨室,
卻在這種大廈之內,
也許這裡才有最需要他們普渡的眾生。

而每天在灣仔出入,
受盡二手煙、麻將館燒衣、自由行旅客阻街之苦,
最教人受不了除了街外的污煙,
原來還有機構內的混亂,人事的不堪,
和宗教義理背道而馳的眾生相,
在這裡以倍數以上呈現!


若要在自己的專業範疇上被不專業的人指指點點,
不如去一個不是自己專長的地方去被人指點來得好,
於是,離開了駱克道,
來了一個很特別的地區的一幢很特別的建築上班。

新工作地區是西營盤,
卻已接近半山的般咸道。
上班的路徑多的是,
若從碼頭乘小巴到般咸道,
全程無風無浪,高尚的半山區仍留有點點華洋雜處的風味,
華洋雜處這種名詞和風貌,隨九七後,
一年一年被大陸風蓋過了!


若選擇由中環沿岸邊往西營盤走,
滿街都是鹹鹹的海味、臘肉店,
還有幾間大型紙扎點,
老舖依然林立區內,
香港最先開發的地區之一,
也曾是繁華的塘西。

來到東邊街,
舉頭望,前路一條陡直的斜路,
目標就在斜路盡頭!
有如北海道的阪道,
由上而下的話,
斜路盡頭直通維港岸邊,
如今我是由下而上,
年青時曾有一個紀錄,
有一天,我和友人推著一袋大麵粉,
沿正街推到第一街!

終點是我的新工作地方,
前身是高街精神病院,
如今只保留了門廊,
後方建了新大樓,
這種保育古蹟方法,
聊勝於無。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彩鷸

好一段時間沒去過塱原,近幾次到塱原,每次都有不少的變動,當中靠近燕崗村的一大叢蘆葦,曾經是拍友聚焦之處,長火短火,凝神貫注,捕捉鶯們在枝端搖曵的姿態。但,不知何時,這片蘆葦叢和池塘不見了,變為農地。
蘆葦叢消失,鶯鳥另覓棲地,還有曾經在這裡出沒的彩鷸,會往哪裡去呢?

認識彩鷸的名字,始自當年保衛塱原運動,那時還未深入去認識香港的鳥類,但聽說過塱原的生態珍貴之處,彩鷸是其中一個重點。

及後,塱原保存下來,落馬洲支線放棄了架空方案。2008年,報讀了香港觀鳥會的鳥類辨識課程,大約在   冬季的一個清晨,戶外觀察的其中一個點是塱原。跟隨著導師分組遊逛,來到這一池小沼澤,從未親眼看過彩鷸,竟發現同一時間有為數十來隻彩鷸集體出遊。由於我走在行列之首,雖被這幕驚嚇得目瞪口呆,但還來得及提起照相機,在彩鷸戒備起來並隱沒在草叢前,拍下這難得的一幕。

同行的導師說,他看鳥的資歷不淺,從未見過這麼多彩鷸一起出現,對於手上沒有機拍下珍貴一幕,悔恨不已。

看到彩鷸已經是幸運,還一次過看到十來隻,實在是走運,等同中六合彩頭獎。
好懷念往日塱原這個蘆葦叢,懷念那個早上和彩鷸群的相遇。

塱原的彩鷸群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棕櫚樹上的紅果子

家居窗前的棕櫚科植物,那紅艷艷的果實,
經常吸引各種鳥兒來開餐,
至今包括八哥、白頭鵯、紅耳鵯、相思,
鳥兒在這兒吃個飽飽,也方便慢慢拍他們開心食相,
有果實為背景,特別好看。
噪鵑其實也很愛這些紅果果,
但可能這束果實太開揚,噪鵑從未光顧過。

紅耳鵯


白頭鵯

相思

艾草與紫蘇

 剛過去的夏天熱死了!也許植物都覺得快熱死, 於是就開起花來,盡地一鋪?  艾草的花很茂盛,有如鋪了雪的枝葉!       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