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遊記起源
今年春天,玉帶鳳蝶在我家的柑桔樹上產卵,一個晚上還目擊了終齡幼蟲變身成蛹的奇妙過程,看者興奮地說:「像看國家地理雜誌!」
假如大家對四周的自然環境及動植物多點觀察與欣賞,身邊無時無刻都在上演國家地理雜誌或星球頻道,大自然世界,確實妙不可言。
數字告訴我們,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小城市,面積只有千多平方公里,郊野公園面積就佔了四成,有為數不少的生物存活著:有近500種鳥類、2,000多種飛蛾、200多種蝴蝶、2,000多種本地植物……,但這種狀況是否經得起日漸增加的人口和無止境的城市發展計劃的衝擊?這些數字,在天天埋首工作的城市人眼中,其實沒有真正意義。許多人甚至不相信周遭的天空有鳥兒在飛翔,夜裡有貓頭鷹在歌唱。當一片空地被蓋成樓房時,大家往往認為這是片只有蚊患的草地。潛藏於一草一木裡的生機,沒多少香港人有興緻留意。
幾年前買了個排版軟件,從未正式用過,2010年底,掉了報館那份無聊透頂的工作,甩了那群比蟑螂更教人討厭的人,除了錢包少了重量,有點不爽外,撇開這個,真的超、極、十分、相當、好、很爽!遠離人類世界,投奔自然,「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於是把近年遊過的地方,拍過的照片,整理排版。
當時正值大浪西灣被富商大肆動土、南生圍發展的事惹起社會關注,並在短期內發生三次山火,桉樹走廊被燒得焦黑。踏入2011年初,上水有居民投訴紅棉樹果實的棉絮擾人,區議員奮身跟進,康文署迅速回應,把木棉樹連花帶果給剪成禿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紅棉果實飛絮佔了幾天?有呼吸道問題或鼻敏感的人,有沒有想過這幾天戴個口罩上街?甚麼時候開始,香港人對大自然變得如此不友善?
這一輯的電子遊書,先以被認定為具有生態價值的地方,卻同時遭受或大或小的城市發展威脅的地方為主題,包括塱原、南生圍、鹿頸、鳳園、沙螺洞、汀角、企嶺下等,介紹當地的環境,並選出其中一個主題生態來簡介。
我希望這個不是他們的墓誌銘,但在發展及經濟為上的社會,誰能擔保這些有生命有特色的地方,不會像陰澳的浮木世界,永遠離我們而去?
2011年2月